“业余”学琴,何必太专业,又岂能随便?

摘要

最近,一篇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音乐美学心理学博士周海宏的《业余学琴

最近,一篇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音乐美学心理学博士周海宏的《业余学琴,何必太专业》又开始在微信上流传。

看到这篇文章,许多老师吓尿了,这不是让大家一心传递的“坚持”、“标准”等要求瞬间崩塌了吗?

其实不然。周教授提倡的“不专业”,并不是让孩子们“随便学学”。

  曾经,周教授常会对父母们讲:"不管孩子的条件如何,想不想搞音乐专业,我们都要按照专业、正规的教学来要求。只有业余的学生,没有业余的教学。"后来,周教授觉得许多琴童不能坚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习的要求过于专业化,所以提出新的主张。

83.jpg

归纳起来,周教授主张“不要太专业”的原因有4个。
1.部分孩子在自身素质上达不到专业演奏的要求。
2.许多老师因为标准高而过于严厉,对琴童身心有不利影响。
3.每天练琴时间太长(1-2小时),不划算。
4.考级和升学加分,为学琴增加了额外的压力。
这4点背后,周教授真正想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

从根本上说来,文中的“专业”都可指向学琴的目标,是达到专业演奏级水平,包括演奏技术、音乐感觉等。

640.webp (4).jpg
没有足够的天赋,没有练琴强度,只在技术标准上下功夫,以期在相同的学琴时间里达到专业级水平,确实太勉强了。这是周教授提到的压力的来源,也是周教授最不认可的地方。

640.webp (5).jpg

周教授认为,对于业余学琴的孩子来说,降低等号左右两边的数值是明智之选。

而对于读者来说,相信大家也明白,若一味降低,连技术标准都不顾,兴趣培养又跟不上,孩子几乎得不到足够的成就感,就更加无心学琴,相信这不是周海宏教授所希望的。

周广仁教授曾说:“不怕慢,就怕错。”在坚持规范的基础上,放宽时间要求,慢慢来,是正确的选择。
640.webp (6).jpg


著名的旅美钢琴家茅为蕙,是提倡快乐学钢琴的代表人物,而她反复强调“业余,不代表可以随便!”

她说,很多家长送孩子学钢琴,只是为了陶冶情操,事先就想好了不走专业道路。但家长起码要保证,在孩子学琴的这几年中,学到的知识是正确的,培养出的习惯和性格是可贵的。但如果抱着随便学学的心理,对很多事情都会有放任自流的心态,结果学了几年琴,孩子苦没少吃,家长钱也没少花,最后收获的只是几首弹得面目全非、错误百出的钢琴曲。

目前评论:0 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