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名曲100首---肖邦 夜曲 Op15 No2(076 )

摘要

肖邦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主要有:钢琴协奏曲2首,钢琴三

肖邦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主要有:钢琴协奏曲2首,钢琴三重奏、钢琴奏鸣曲3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4首,练习曲27首,波罗乃兹舞曲16首,圆舞曲17首,夜曲21首,即兴曲4首,埃科塞兹舞曲3首,歌曲17首;此外还有波莱罗舞曲、船歌、摇篮曲、幻想曲、回旋曲、变奏曲等。夜曲(Nocturne)原指18世纪所流行的西洋贵族社会中的器乐套曲,风格明快典雅,常在夜间露天演奏,与“小夜曲”类似。19世纪以来夜曲逐渐发展成为浪漫派音乐独特的体裁,且大都为钢琴曲。作品通常具有宁静、沉思的抒情特色,常以分解和弦为伴奏,偶而也有合奏或声乐曲。一般认为,19世纪初为钢琴演奏创作了18首夜曲的爱尔兰作曲家约翰?菲尔德(1782-1837)是这种题材的首创者。肖邦的夜曲创作,极大的提高了夜曲的音乐表现力,使它能够表现诗的意境,在其一生创作的21首夜曲中,以《#F大调夜曲》OP.15 No.2(创作于1833年前)为作曲家夜曲中最优美的一首。

    创作背景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1772、1793、1795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强国对弱小的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它不仅打击了欧洲反动“神圣同盟”的封建统治,也对欧洲各国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借此机会,波兰的爱国力量又重新振起来,秘密的爱国组织也活跃起来。他们不顾反动当局的逮捕、镇压,酝酿着新的起义。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希望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1830年11月28日,就在肖邦离国几周以后,华沙就爆发了起义,并获得了成功。波兰人民的这一英雄业绩,震撼了整个欧洲,是欧洲革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当肖邦听到华沙起义的消息时,心情无比激动。可是,在取得胜利后不到一年,由于波兰大贵族的背叛,使起义的成果被断送。俄国侵略军又重新攻陷了华沙,华沙起义被镇压下去了。1831年9月,肖邦在去巴黎的旅途中,听到了华沙重新陷落的消息,这时,他义愤填膺、悲痛欲绝。

    以华沙起义为标志的波兰民族独立运动,好比是一所爱国主义的大学校,造就了无数波兰的民族战士,也哺育了一批伟大的波兰的民族艺术家。刚离开华沙时,20岁的肖邦还相当幼稚,可是,华沙起义以后21岁的肖邦,已被祖国的灾难磨练得坚强起来了。他对祖国的爱和对敌人的恨,也变得更强烈了。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作曲家用犀利的笔触,把自己内心对祖国的强烈爱和对敌人的无比憎恨通过音符向世人作出了真切展示。毫无疑问,《升F大调夜曲》OP.15 No.2的诞生,除了具有历史意义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1830年至1831年华沙起义的成功、失败,不仅决定了肖邦一生中的重大转变,促使肖邦的思想走向成熟。从此,他的作品从具有抒情音诗的特点演变为具有民族史诗式的特点。就夜曲的创作而言,在夜曲的形式上,肖邦大大扩展了爱尔兰作曲家、钢琴家约翰-费尔德夜曲简单的结构和织体……他将夜曲从沙龙情调的狭小表现圈子扩展开来,不仅有对大自然夜景的描绘,细腻的心理刻画,静夜中忧郁、沉思、伤感、柔性的表白,而且将火一样的激情以及像叙事曲那样富于戏剧性和悲剧性的内容注人夜曲中。

    完美严谨的曲式结构
    第一部分(1-24小节)为不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A乐段(1-16小节)是由abac4个4小节乐句规模构成的方整型复乐段。第一乐句可以划分为两个重复乐节。第二乐句为第一乐句的模进变奏。B乐段(17-24小节)是由dd两个4小节对比性乐句规模构成的方正型乐段。三声中部(25-48小节)为由4个平行乐句组成的扩展复乐段。第四乐句有剧烈扩展,由基本结构的4小节扩展至12小节。再现部(49-58小节)为第一部分的缩减再现。没有全部再现,只再现了第一部分A乐段的前面两个乐句。最后,音乐在5小节的扩展中缓缓结束。综观全曲,从结构规模上看:全曲分为3部分,仅有4个乐段,其基本结构可以看作是复三部曲式的最简化形式。其中,作为判别乐曲是否为复三部曲式的重要标志的第一部分为单二部曲式,是复三部曲式的第一部分的最小结构形态,24小节。三声中部为乐段,也是复三部曲式的中部的最小结构形态,24小节。再现部是缩减再现,乐段结构,同样是复三部曲式的第三部分的最小结构形态,14小节。

    作品的音乐材料及发展手法
    肖邦属于音乐史上早期浪漫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运动稍晚于文学,且与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追求个性解放、强调抒发个人情感、反对拘泥形式、凭理智进行文艺创造不同,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个人的自我表现,是一种个性化的、理想化的、富余诗意的、感情重于理智的音乐。可见,音乐上的浪漫主义更强调作曲家本人的感情在音乐作品中的充分表达。面对祖国的灾难,19岁就身处异国他乡的肖邦,在自己的音乐中迸发出一种震撼人们心灵的悲剧性力量,这在《升F大调夜曲》也得到了充分体现。钢琴家尼克斯曾对本曲做过如下评价:“外界的光及温暖渗透到心头,装饰的花音像蜘蛛丝般飘渺地围绕着我们而舞蹈。第一段为甜蜜的回忆,中段为不安的情绪,但是太阳并不失去其温暖,反而稳住了沉沉的情绪,像是夏日遥远的天空中那一道彩雾,慢慢地消失。”从对乐曲音乐材料及发展手法的分析上看,作品中大量运用修饰旋律的炫技式的“加花”手法,丰富的不协和音和不协和和弦等。其中,复杂节奏如错位节奏的运用,对旋律的延伸扩张有推动性。在这种作用下使旋律达到声乐歌唱中的花腔色彩,增添了音乐思想表达的内在力量。在钢琴音乐抒情性旋律的创作中成功的解决了旋律的“声乐性”与“器乐性”的交织与并置,大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充分体现了浪漫乐派的典型特征。

    第一部分的A乐段(1-16小节),收拢性单一调性复乐段,主调为#F大调。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错落的附点节奏,颤音与三连音、五连音、六连音、七连音融合运用,画出一道优美的旋律线。乐曲的开始,宁静的主题稳稳地奏起,像是从静夜中飘来的歌声,并带有几分忧郁的情绪。低音部的分解和弦,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气氛,配合高音部起伏有致的旋律,给人仿佛置身于月光下的湖畔的意境(见谱例2)。第一乐句可以划分为两个重复乐节,采用主属和弦交替的手法,充分肯定调性,收拢与主和弦;第二乐句是前乐句的上行二度模进变奏,先短暂向主调#F大调的属大调#C大调离调。第二乐句开放的终止式是本段构成复乐段的一个重要条件。复乐段的后半部分采用装饰性华彩变奏,将主题旋律埋藏在变奏中。第三乐句与第一乐句同头异尾,收拢于主和弦;第四乐句完满终止收拢于主调#F大调。

    随后进入作品第一部分的B乐段(17-24小节),转调开放乐段。乐段以两个小节的乐节为基础模进发展,17-18小节为模进主题,随后进行两次模进变奏。本乐段调性不明确,音乐首先进入主调#F大调的同主音小调#f小调的属和弦,随后下行进入#d小调的属和弦。和声强调以低音半音线性级进进行,开放于#d小调的属和弦。作品音乐丰富的情绪逐渐加深,一种落寞之情从音乐中缓缓释放。

    三声中部(25-48小节),转调复乐段,新音乐主题呈示,与作品第一部分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紧迫感的附点节奏始终贯穿高音声部;低音部织体写法引入切分节奏,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和声节奏宽疏,与第一部分密集的和声节奏形成对比;演奏速度加倍,中音部华美的五连音以半音量的柔声开始,增加了音乐的动感;调性游移,经#F大调、A大调、#f小调而开放。前两个平行乐句上方声部包含多个具有旋律性的隐伏声部,如每小节高音部和中音部每一拍的第一个音和最后一个音构成一个贯穿始终的八度叠加声部;下方声部建立在#F大调的属七和弦上。后两个乐句调性首先转入A大调,下方声部转为A大调的属七和弦,低音在属七和弦的七音上持续6小节。音乐在39小节转入主调#F大调的同主音小调#f小调。41小节开始的扩展将乐句4小节的基本结构扩展至12小节,并以此代替了三声中部与再现部之间的连接段,最后开放于再现部#F大调的属和弦,为再现部作属准备。

    全曲最后为第一部分A乐段的缩减再现,采用装饰性华彩变奏,音乐在56小节处通过阻碍终止形成扩展,在58小节处完满终止收拢。随后通过在主调上5小节的主持续形成扩展代替尾声,在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中缓缓结束全曲。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肖邦在创作这首钢琴曲时,除采用犹太民族特有的音乐素材外,还通过重复、变奏、对比、模进、扩展、织体等音乐材料发展手法,用自身内心迸发出的无法遏止的悲剧激情形象而又生动的描绘出一幅在祖国山河变色、生灵涂炭背景下,热血青年渴望驱赶列强,报效祖国的图画。他不仅创造了独特的演奏方法,作品中还带有强烈的民族情感,这也是肖邦钢琴音乐的魅力根源。是以,他才能在创作中完美的将作曲技法、现实生活进行有机的组合,创作出具有深刻艺术感召力,散发着浓郁的波兰民族气息的传世佳作。

Nocturnes, Op.15 (Chopin, Frédéric) No.2 in F♯ major。

Tiffany Poon 演奏

目前评论:0 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