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东音:孩子学琴的快乐,总是时有时无

摘要

文章摘自《琴童妈妈的金钥匙》 文/潘东音

 

18e21423236862.jpg 

我常对我的学生的妈妈说,学琴要培养一种情怀。可以说,没有情怀,也就没有快乐。情,好比滋生快乐的土壤。老师可以为孩子开发这样的土壤,但维护保养,却全靠的是妈妈。

有的妈妈可能不大相信,以为这不过是多了一点情绪而已,真要学好琴,还是要硬碰硬,让孩子有种压力。有压力,才会自发地产生学习的动力。

我不否认学琴需要压力,但请妈妈千万别忽视这“一点情绪”!没有一点情绪(快乐),就很难会在压力下产生动力。
9aaf1424077152.jpg 

培养孩子学琴的情怀,就是让他们不知不觉生发出一种快乐感。它的最显著的好处,就是让孩子在弹琴时,具有“抒情感”——自己想弹,怡然感受自我;具有“释放感”——错了即改,没有心理负担。换言之,这也是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一种方法。
9aaf1424076539 (1).jpg 

然而这都需要妈妈不停地激发关爱。这并非孩子调皮,不听话,而是快乐本身是一种动态的感觉。

因此要学琴快乐并不难,但要保持快乐,却实在不易。如果要孩子在学琴中保持梦想中的那份怡人的快乐,那更是难上加难。

说实话,我说的“快乐的动力,靠你激发”,是最让妈妈感到为难的——多半孩子学琴,恰恰是在一时快乐中浮淌.

1eaf1424077035.jpg 

事实上,没有一种快乐,可以让孩子永久拥有,不断激发孩子学琴的快乐,就像是不能停歇的长途跋涉

我这样说,可能会让有的妈妈感到不耐烦。孩子大了,不就可以自立了吗?再说,你不也说过孩子学琴,就需要自立!对,没有错,但自立是一个概念,不断激发孩子学琴的快乐,又是一个概念。聪明的妈妈也许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冬天穿短裙是一种美,夏天穿高靴又是一种美。

1eaf1424076397.jpg 

由此可见,我说的“长途跋涉”,实在是想让妈妈有个心理感受,且郎朗的父亲已经做了一个令人心颤的榜样。不过,像他这样为孩子百分之百献身的精神,我以为年轻的妈妈也不必强学,那是“葵花宝典”,非一般人可习。然而孩子学琴的快乐,总是时有时无,免不了妈妈时时刻刻的关心,那才是我们需要面对的。

有的妈妈以为自己的孩子学琴学得好,不会有“时有时无”的现象,但我倒是觉得还是当心一点好。

目前评论:1 条

  1. avatar twh139
    回复 2015-02-16 22:40  沙发

    不错,学习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