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在琴外

摘要


cc551423202350.jpg
我初学诗日,

但欲工藻绘。

中年始少悟,

渐若窥宏大。

……

诗为六艺一,

岂用资狡狯?

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

——这首诗节选自《示子遹》(《剑南诗稿》卷七十八),是南宋大诗人陆游在晚年写给他的儿子陆遹的,大意是说:自己初学作诗的时候,只知道在辞藻、技巧和形式上下功夫,中年时才渐渐悟到作诗更应着眼于诗的内容、意境。他告诫儿子,如果要学作诗,要从诗外下功夫,即广泛涉猎社会生活,感悟人们的喜怒哀乐,才能写出好作品。

     著名青年钢琴家S君,少年时就在国内外各种钢琴大赛上崭露头角,他的演奏技巧炉火纯青,能弹奏各种艰深的作品,但是近年来却屡遭诟病,业内专家大多批评他的演奏缺乏音乐表现力,演奏随意,不够深刻,除了技巧之外乏善可陈。生活中,他与人交往能力差,天真稚气,似乎还未成人。他毫无疑问是一名钢琴天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缺乏社会阅历,教育单一化,被束缚在钢琴上,几近与世隔绝的生活,使他难以获得继续发展成为音乐大家的后劲。

   很多学生从小学琴,手指技术干净利索,跑动能力好,但是演奏就是缺乏歌唱性。大学时代,我的老师曾经在课上忽然停下来跟我说:你一定要在课下多听音乐,不仅听大师演奏的钢琴作品,还要听其他体裁的音乐,尤其要听弦乐,要听歌剧,听一首首感人至深的咏叹调……他的话是引导,也是批评,让我意识到自己在音乐表现上的不足,从此开始将听音乐纳入到每日生活中。

      古语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是说丝弦乐器不如吹管乐器的表现力,吹管乐器不如“肉乐器”——人声的表现力。嗓子这件“乐器”与生俱来,是身体的一部分,它是能够被最直接控制的;笛、箫等乐器靠气息发声,是人声的延伸;在胡琴等拉弦乐器传入中国之前,丝弦乐器主要是指古琴、琵琶等弹拨乐器,它们需要“操作”才能发声,可控性自然要差些。与这些乐器相比,钢琴简直就是一台机器!钢琴是键盘乐器,实则更像是打击乐器,当手指触键的时候,它的力量要通过击弦机带动的小槌敲击琴弦发声,这个过程是“遥远”的,力度难以控制,当演奏者意识到这个音过强或过弱的时候,已经无法改变。所以,演奏者对要演奏的每一个声音必须要有预想,头脑中要先有一个理想化的声音,手指再去努力表现好这个声音。——音乐的想象力对演奏是多么的重要!(当然这里的想象力是指对声音或说音色的想象,不是指对其他事物联想。)这种对声音的强弱、音色的想象,离不开丰富的听觉体验,多听小提琴、大提琴、咏叹调,乃至优秀的流行音乐歌手的演唱,对学生的音乐感悟力具有潜移默化的提升作用。

    听音乐,又以听现场音乐会最为美妙。当我们面对舞台上的演奏家、歌唱家,感受到的不仅是音乐,还有他们在表现音乐时的肢体动作和表情,以及音乐家和听众共同营造的气氛。这种多感官的体验对我们理解音乐,享受音乐,是其它形式不可替代的。一个认真的学生,听一场高质量高水平的音乐会,他获得的启发对他的音乐学习具有很大影响。有时候会常常回忆起几年前某位音乐家在台上的某一个举手投足,同时伴随一串漂亮乐音的诞生,那感觉何止是绕梁三日?

    音乐素养泛指一个人的音乐素质和修养,包括音乐鉴赏能力,及对音乐文史常识、基本乐理、视唱练耳等掌握的程度。狭义的音乐素养指视唱练耳、基本乐理课程。现在许多家长已经意识到仅仅弹钢琴无法全面培养孩子全面的音乐才能,缺少音乐素养课程的学习,不懂得相关理论知识和作曲家生平、作品创作时代,在弹到一定程度后,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只能停留在粗浅的表面,难以表达乐曲的深刻内涵,学习出现瓶颈。

      学习音乐岂是只学习音乐常识既可的?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用在艺术学习上也非常恰当,广泛阅读,均衡发展,是培养学生音乐修养的必要手段。著名钢琴家傅聪家学深厚,他自己对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诗词非常喜爱,这使他的琴声中,有一种纯净、质朴以及神幻般的古典美。他常用中国的古诗词描绘作曲家和音乐作品:我一说起来就好像每一个作曲家都跟中国的诗有关系,比如说陶渊明就很像舒伯特……肖邦的音乐跟诗那么接近,好像他在跟你说话。有一首他的《E大调夜曲》(OP.62之2),第一次接触它时,最后那一段我就感觉真是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1]“乱红”颜色的感觉真实极了!每次我弹这个曲子就真是那个感觉——泪眼问花花不语!肖邦的音乐那个感人啊!每个人都会感觉到他在对你说话!

     傅聪的父亲傅雷先生是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文艺评论家,他写给傅聪的信件被整理成《傅雷家书》出版,不仅表现了真挚的父爱,更体现了知识分子伟大高尚的人格。他曾在信中多次告诫傅聪: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傅聪为此解读:父亲说先要做人然后才能做艺术家。艺术家的意思是要“通”,哲学、宗教、绘画、文学……一切都要通,而且这“做人”里头也包括了做人的基本的精神价值。傅聪常说自己没有童子功,底子薄,他说:从纯粹机械地弹钢琴的本事来说,所有钢琴比赛里的选手、所有音乐学院里的学生都比我强,真的是这样!可是讲到追求一种精神的境界,讲到声音的变化,讲到音乐里头“言之有物”,他们还有很大的差距!……他们倒是需要多读一点书,多看一点画,多思考!

    很多琴童家长在最初让孩子学琴的时候,只有一个单纯的想法,就是让孩子增加音乐修养,能够多才多艺。但随着学习深入,想法逐渐变了味,盲目攀比,追求考级,拔苗助长,把一家人搞得苦不堪言。是该反思的时候了!学习钢琴应该以琴为纽带,连接中西音乐文化,为孩子构建一个更丰富的人文精神世界。“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学琴亦如此,功夫在琴外。

———节选自通俗钢琴音乐文化读本《琴话绵绵:聊聊钢琴那些事儿》(段晓军主编,南海出版公司)

目前评论:0 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