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作家杨照谈女儿如何学音乐

摘要

640.webp (5).jpg
杨照

本名李明骏的杨照,在台湾以社会观察与时政批判闻名。除了在文学与评论领域创作不辍,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与古典音乐结缘甚早。他在News98「新闻一点照」节目中,除常态性介绍古典音乐的最新动态外,也主持广播「阅读音乐」节目。

八岁开始拉小提琴的杨照,如今念国小的女儿也踏入音乐班的专业学习之路。身为音乐班孩子的家长,让他有机会观察到许多父母对“孩子学音乐”这件事情充满焦虑与期待。

自小在严师训练下,为杨照打下扎实的音乐与乐理基础,也让他深信纪律必须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当年那段被他形容为“四十岁后,才能平心静气回想”的小提琴岁月,使杨照对如何陪伴孩子学习音乐,更多了一双理性反思的眼睛。

640.webp (6).jpg

我女儿现在念音乐班,我愿意老实说,刚开始的原始动机,其实与音乐没太大关系,而是牵涉我对目前教育体制的看法。我认为我们的教育是个巨大的浪费,让孩子花太多时间、反复去学极少的内容。音乐班至少有个借口,可以让孩子不必花这么多时间在学科上。

▌ 学音乐孩子最大的瓶颈,都是来自成就感

对五岁的孩子来说,识谱不是件容易的事。小孩必须很有耐心练,大人同样也必须很有耐心陪。我曾听许多朋友告诉我,陪孩子练琴、上课好累;但倘若家长自己喜欢音乐,在陪伴过程中,“音乐本身”就是你陪小孩练琴的最佳回报。

我的孩子学琴,当然也曾碰过瓶颈。最严重的一次,是学了将近一年左右时,有阵子她变得非常不爱练琴。怎么办?没什么,就是用「拐」的,陪她度过那段时间。

我到现在都还记得,那时家里买了整套她最喜爱的哈姆太郎玩偶,我就告诉她,每弹两次就可以挑一只,我就在乐谱上画一只哈姆太郎送她,再弹两次,我再画一只。诚实的讲,这过程我很快乐,一点也不痛苦,但是我知道她是在忍耐,是在应付我。但正因当时顺利走过这一段,之后成就感才慢慢磨了出来。

我认为,学音乐孩子最大的瓶颈,都是来自成就感。这中间,孩子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技术与能力,才能一点一滴累积成就感,慢慢往前走。

在学音乐过程中,有两件事情同样重要,但都有一定难度:一是「纪律」,一是「感受力」。孩子学音乐的路,是这么摇摇欲坠,所以过程中最糟糕的事情,就是打击孩子的兴趣。父母与老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在维持孩子兴趣的前提下,保持住学习的纪律。
640.webp (7).jpg

▌ 尊重评审,但更要有自己的想法

小孩参加比赛,是很好的刺激,我孩子也会参加。比赛或考试有个好处,是让孩子知道这个阶段可练到什么程度。有个阶段性的练习终点,不是坏事;但是你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名次不重要,因为比赛牵涉到太多因素。

我都告诉女儿,要尊重评审的意见,但是你不能没有自己的想法。每次比赛的评审意见,应该是要拿来与自己打的分数对照;如果自己一点意见也没有,而只是等别人告诉你弹得好不好,就不要去参加比赛,因为你永远都在等别人说什么才叫做“好”!

我有个毛病,只要上车就必定听音乐。我不管孩子是否听得懂,边听音乐就会边告诉她,我对这首曲子的理解,我也不觉得她必须听懂。我会告诉她这是莫扎特的震音、贝多芬的震音会愈来愈长、巴哈的装饰音是这样子的……基本上,这就是我的兴趣,孩子也会习惯。到了一定程度,她会开始发问。

我很惊讶的是,她刚上三年级时,我放舒曼《儿时情景》组曲来听,她听到第四首结束、第五首起头时突然问:“刚刚那首结束了?”

“嗯,结束了。”

“但它的最后一个音,没有落在主调和弦上?”

“对,因为舒曼喜欢不安定的、悬在半空中的感觉。”

我没想到过去我常跟她说的主调和弦,她会在这个时候问出来。基本上我就是这样跟她一起聊音乐、玩音乐、认识音乐。聊久了,孩子自然会开始愿意发问。

我喜欢让孩子自己去思考音乐,我希望她有自己的主见。

目前评论:0 条

发表评论